信息透明中的信息差
Terence | 2022.12.21
互联网极大降低了信息的「可达」障碍,让大量信息从「不可达」变成了「可达」。但这种「变化」往往会给人错觉,以为打破了「信息差」、让「无知」逐渐褪去、让「全知」变得坚实。将这种「错觉」继续向极端推进,好像一切对信息的整理/加工都是徒劳的,一切对产品的创造和想法也都是无意义的,因为这些「新」会快速地因为「可达」而变成「旧」,一下子从「其他人不行」变成「所有人都行」。
但accessable并不等于accessed,没有付出努力去吸收的可达信息,依旧是「未知」信息。无论是信息、产品还是技能,从「可触达」到「掌握」还横亘着努力、精力与时间的消耗,它没办法像开关一般迅速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。但或许是互联网的头上笼罩了太多的神奇光环,又或许是有了太多「收藏」即「掌握」的错觉,以至于如此显然的「信息可达」到「信息吸收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的简单常识,竟然变得如此晦涩和难以察觉。
另一方面,除了「吸收」信息这个维度需要时间与精力,「应用」信息亦是需要海量的付出。如同一则故事所说:工程师被邀请修理一台机器,仅剪断了一条电线却收费1000元,原因是剪断电线需要1元,知道剪断哪一条电线需要999元。互联网所赋予的「可达」能力,就像是赋予了能够「剪到」这台机器中任何电线的钳子,但应该选择「哪一份信息」来解决你手头上的问题却是关键所在,它并不会因为「处处可达」而变得更为容易,相反,可能会因为更多的选项而变得越发复杂。
大量暴露的信息并没有让每个人的智慧和知识同时增加,因为不付出努力去主动吸收的人依旧是头脑空空;而选择了错误信息吸收的人、尝试了错误路径吸收信息的人,依然会在「解决问题」中败下阵来。
“当前最多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、当前的市场的需求结构是什么、当前最多用户喜欢的交互方式是什么、某个问题当前可用的解决方案有哪些”,是是是,它们当然都可以被搜索到、被知晓到。但是,如果你不去搜索、不去了解、不去亲自尝试,那就是不知道啊。这份「可达」的信息优势,只会冷峻而残酷地眷顾「勤勉的主动学习者」,并不会对「什么都不做的人」有半丝青睐。
互联网所塑造的信息透明,并没有让努力变得毫无意义,也没有提供可以无需任何代价消除知识/技能差距的秘方。它只是催化剂,让强者更强、弱者更弱,但它本身不能代替「反应物」的扎实投入。